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头条热点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景谷历史,曾经的风华样貌

    信息发布者:威远江
    2017-08-17 17:07:06   转载

    今天的景谷,我们有目共睹;历史上的景谷又是个什么样子?作为景谷人,对家乡历史、风物、民俗等等的了解,不仅源于对故土历史的探究,更出于对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的赤子情怀。而对世人来说,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,则不仅是增广见识,更是可供旁征博引的有力参考。

    众所周知,要知道一个地方建置的源流,疆域的轮广,山川名胜,以及学校、农田、水利、赋役、兵防诸事,志书是必考之据。云南历史上被认为蛮荒之地,流传下来的典籍更是寥寥。景谷,偏居云南一隅,却有一部由清道光年间的威远同知、进士谢体仁纂修的地方志书——《威远厅志》,这是有据可考景谷第一本官修志书,实乃幸事。

    2017年,《<威远厅志>点校本》在多方努力下,终于得以面世。此点校本每页上方是古人原文影印,中间为对应经过句逗的篇章,下方注释。不仅填补了景谷典籍整理的空白,广告世人,景谷有这样一部史志,历来有整理地方史志之传统,更让后人得以顺畅阅读景谷历史上的宝贵记述,激发乡土情怀,建设可爱家乡,可喜可贺!感怀先人修志的伟业,感激点校人员的辛勤付出,让我们欣欣然再睹历史上景谷的山川风物、政风民情,感动于其秀美山河、淳朴民风,以及曾经的风华样貌。

    历史上景谷曾名“勐卧”,意思是产盐的地方,而古时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所以书中兵防、赋役、课程等要事的记述,可让我们窥斑见豹。抱母井、香盐井、元龙寺、黉学山的旧貌,威远八景的景致,傣族、彝族先民们的习俗、服饰,威远竹枝词描摹的市井风俗,乃至凤山书院的前世今生……处处读来如历画卷,倍感亲切,更感慨万千。

    最重要的是,让我们景谷子民有史可寻,比照古今,追源溯流,继往开来。所以,且不说可供政府在保护地方文化遗产、开发旅游资源、发展地方经济,以及专家学者探究地方文化上参考、借鉴的史料功用,对景谷人来说,让子孙后代据此知道故乡的源流、历史,更是必要!

    《威远厅志》这部近两百年前的史志,一直以来绝大多数人纵使听过,也未曾见过。而今点校本的出版,让它不再尘封于历史,经过点校,更可顺畅阅读。所谓开卷有益,诸君各位,有机会不妨展卷一读。


    八奇石来源

  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清代时称威远厅,是一个山奇水秀,美丽富饶的地方,那里有独特的山岩溶洞,有奇异的古塔石寺,还有那奇丽壮观的威远"八奇石"。一奇"石柱栏门",在钟山乡栏门山,文易村山顶,生大圆石一个,大方石一个对立。道光八年(1828),士民建立栏门大桥一座,桥高数丈,河中生一砥柱,顶平正,阔丈余,高数丈有余,秋水泛涨亦不能覆其石,望之有挽回波澜之势。二奇"石虎卧河",在城北30里,居景谷与抱母井二河交锁处,中卧一大石,形如虎,把两河水口头伸出水面,任水泛涨而不覆没,每遇雷雨大作,傣家彝人闻有石虎吼声。


    折叠
    威远厅历史

    三奇"石龙穿江",据载,小黑江有石龙穿江过,龙石爪鳞排列如磴,仅隔水面一尺多,其下深潭不测,待到水清,当地民族常从石蹬上往来。四奇"石鸡唱晓",在凤山乡抱母井北面,飞龙山上有石鸡,中夜常有光,每当石鸡声鸣,四境之鸡全都和啼。五奇"石窟风云",石窟风碉在今风山乡文海村文武寨,山上有岩,秀色如画,如美玉琼台,岩上古树参差,层层生色,望之若凌霄汉,上有石硐,风从此出,时至秋冬而不寒,洞生风云,如龙虎出没之所。六奇"石洞仙迹",在今水平镇南谷办事处南谷仙人洞,海拔1491米,在最岩上的洞中有一巨迹,深一寸多,足指足跟历历不俗,称之仙人脚,傣族求嗣,远近来朝。七奇'石舀涌泉",在今凤山乡西南,(威远厅志)载,宣化乡古无水源,乾隆十七年,雷晨三声,忽出于山,腹中洪涛愤怒,巨石如屋,从山腹滚滚而下,海子西水乃从中流,越七八里水始出,而开田纳赋。其名石臼涌泉是说,山顶有数石,宛若日形,唯一石略巨,'泉从窠出。八奇"石琴流音",在今风山乡抱母井五里许外的镇沅、抱母交界处。那里双峰峙立,河水中流,四面山环水抱,僻静幽雅,洞前悬崖,俨若甫壁,高椰数丈。洞内犹如幽静雅致的龙宫,其内有如玉拄、石笋、石床、石枕,石琴水声铿锵,如奏金石丝竹之音,游之别有一番情趣,令人心旷神怡。清代道光十八年(1838)修纂的《威远厅志》中,裁有当年任凤山书院院长的清代举人李上清写的《八奇石》诗八首。诗人以浓墨重彩的丰富的联想描绘了诗情画意般的奇景,更加引人入胜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